【知荆州 爱荆州 兴荆州】雷湖村团支部的光辉岁月

信息来源: 青春荆州|发布时间: 2023-11-16 08:25 | 字号:     | 分享:

荆州市雷湖村团支部的光辉岁月

共青团荆州市委副书记 谭亮魁

各位青年朋友:


大家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寄语广大青年“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特别有力量感,让我不禁想起“党的青年运动史”,无数团员青年历经过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考验、苦与乐的淬炼,我经常通过电影、图书、文物等追寻青年的奋斗史,突然有一天,我得知,就在身边——湖北荆州的一个村庄,就有非常了不起的青年奋斗者!今天,请允许我通过一个村级团史馆,向大家讲述那一群青年人的故事!


2022年“五四”前夕,为了筹备建团百年的庆祝活动,共青团荆州市委全力寻找前辈们走过的足迹,就在那时,我得到一个喜讯,说纪南文旅区的雷湖村有一个团史馆,当年的团支部有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经过探访得知,70年代初,80年代末,3任团支部书记杨德明、黄东辉、熊家武分别参加了团第十、十一、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很多人可能会问:雷湖村的青年工作做得很好吗?凭什么连续3任书记都可以参加团的全国代表大会?



为了找到答案,我选择了近距离与3名团支部书记面对面,熊家武是其中之一,雷湖村的故事,他亲眼见证过,只要与他聊起这段岁月,他就激情四射、滔滔不绝。我特别喜欢听他讲当年的故事。


 1970年,雷湖村由三个大队合并而成,耕地面积1万多亩,天干怕旱,下雨怕淹。雷湖村党支部发出了“向荒湖进军,向荒湖要粮”的号召。当时的团员青年,组成了青年突击队、铁姑娘战斗队,他们扛着红旗、背着行李向荒湖进军,在湖边搭起了帐篷,垒起了土灶,600多名团员青年不怕苦、不怕累,吃和住,都在改湖造田的工地上。


“天当被、地当床”,没有电灯用火把、点马灯,没有机械用人工,个个精神抖擞。劳动中,团小组长王美全,脚掌不小心踩到了鱼刺,第二天脚背肿得像大馒头,发炎后特别痛,但他仍然坚持劳动,别人劝他休息,他说:“不休息,我不能下水,但可以跟你们做个伴儿!”



王美全,只是雷湖村团员青年的一个缩影,他们在改湖造田的工地上,拉起的横幅上写着:“生在雷湖爱雷湖,改造雷湖建好家。


经过3个月的奋战,共改造标准化粮田3000多亩,终于将一个“水窝子”变成了“田成方、树成行、渠成网”的美丽村庄,1971年,雷湖大队1万多亩地的粮食总产超千万斤。


当时的团支部,不仅重视抓生产,还搞起了精神文明建设。团支部多方筹资,群策群力,办起了青少年乐园,设有广播室、娱乐室、图书阅览室以及电影队、文艺宣传队、青年治安巡逻队等“7室7队”,让团员青年在节假日休闲有场所、娱乐有去处。



1979年,团中央书记韩英亲自到雷湖视察,对雷湖村的青年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让雷湖青年倍受鼓舞、更加努力。雷湖村团支部被团中央评为“新长征突击手标兵”“红旗团支部标兵”“全国先进团支部”,团中央发出号召,让全国各地共青团向雷湖村团支部学习,这来之不易的荣誉让全大队的团员青年无比自豪。也许,这就是3任团支部书记都可以参加团的全国代表大会的答案。


时过多年,雷湖村团支部的辉煌成就如何传承?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在新时代怎样得到发扬?荆州市文旅区纪南镇党委和雷湖村委决定,要克服一切困难,修建雷湖村团史馆。



全村的老百姓得知村里要建一个团史馆,大家主动把家里的老古董捐给村里,如马灯、铁锹、蓑衣、斗笠、榔头、木夯,经过一个多月的收集,基本到位,但唯一有件东西始终难找,就是单人水车。单人水车是当时改湖造田的重要工具,熊家武和同事在本村走村串户十几天一无所获,只好到外村一家一户地问,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赵湖村熊传生家里找到了。


熊家武问熊传生:“熊伯伯,您这个水车卖多少钱?”熊传生回答:“如果是搞收藏,最少要2000块。”但在得知是雷湖村建团史馆需要这件物品时,熊传生说:“这是大事,分文不收!




最终,在镇党委、村委和村民的支持下,雷湖村团史馆建成了。近几年,共青团荆州市委将该馆打造成了非常有代表性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每年组织大量的团员青年和团干部前往参观学习。



作为一名来自湖北荆州的团干部,我诚挚邀请大家到历史文化名城去参观雷湖村团史馆!我在荆州等你们!